首页 历史知识

明朝奉天殿 :太和殿,不复当年永乐奉天殿的模样

2024-05-17 06:52:2068人浏览

太和殿,就是老百姓口中的“金銮殿”,是外廷最重要的建筑,也是紫禁城乃至明清两朝等级最高的建筑。

太和殿在永乐营建紫禁城的时候就开始修建,在紫禁城落成的时候建成(1420年),只是那时候叫奉天殿。但建成仅三个月便遭雷火焚毁。

如果按照那时候“天人感应”理论,朱棣,夺了侄子的皇位和迁都,都是不应该的。烧毁其刚刚建成的三大殿是上天对他的警告。不知道朱棣心里是否也惴惴不安。但朱棣就是朱棣,强人就是强人,他就是坚决不回南京,只是改北京为“行在”,仍尊南京为首都,改在奉天门(今太和门)听政,不再重修三大殿。此后的洪熙、宣德二帝,皆有迁都南京的念头,也没有重修。

明正统帝继位后,南迁之念已绝,明正统五年(1440年)重修三大殿,到明正统六年(1441年)九月,“奉天、华盖、谨身三殿,乾清、坤宁二宫成”。

嘉靖,属于外藩入主,内心还是挺不舒服的。他千方百计在任何地方都留下自己的印记,北京城的很多建筑包括紫禁城,有明一代嘉靖建的或改变的最多。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四月,三大殿再次被雷火烧毁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九月重修完毕。借此,嘉靖给奉天殿改名为皇极殿。

此后明万历二十五年,三大殿又被烧毁,直到明天启六年才修复。崇祯末年,李自成占领紫禁城,战乱让三大殿受损,李自成不得不在武英殿登基。而入关后的顺治帝也不得不在太和门举行入关后的登基典礼。

史书上只记载了太和殿在明朝的修建、焚毁、重建,但永乐建的奉天殿是什么样子,嘉靖建的皇极殿是什么样子,都没有留下图纸。故宫“丹宸永固——紫禁城建成六百年”大展中,把1695年,重修太和殿作为紫禁城变化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点,但这部分内容实在单薄。没有明代文物,展了一个乾隆太上皇的御玺,

太和殿维修卸下来的角兽……。

太和殿自建成以来经过多次重建、改建和修建,现在的太和殿已经没有当初永乐修建的奉天殿的模样了。

在故宫600年那个展览上,看到一张南京博物院收藏的“明宫城图”,从该图上看,午门基本没有变化,其他的基本就没有相同的。中间那个大殿应该的明朝不知道是那个时期的“太和殿”,是最接近明朝的样子。

康熙帝朝服画像轴。

此图为康熙皇帝晚年画像,面容清瘦,精神矍铄,身着朝服,华丽威严。
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皇极殿改名为太和殿,沿用至今。太和殿现在的形制是1695年康熙重修后的规制。

现在太和殿的规模比永乐的时候小了很多,可以从月台的大小可知。原来的大殿不说在月台上是“贴边贴沿”,至少不会像现在缩进出那么多。

据说,正统年间重修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原样重建了;明嘉靖时代的重修,极大地缩小了三大殿的体量,以致建筑与三层月台比例关系失调。

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重建时拆除两侧斜廊,改为防火墙。体量延续了明嘉靖重修时的规模。看上去台大屋小,两边以防火墙占居着台面两侧空旷的部分。

由于明嘉靖年间的缩小体量,使得太和殿的面阔不及长陵享殿稜恩殿(面宽66.75米)和太庙前殿(面阔68.20米),但太和殿的高度和进深远大于这两殿,所以总体上比较,太和殿依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体木建筑。

碧玉交龙纽“太上皇帝之宝” 清乾隆。

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。乾隆表示“不敢上铜皇祖”,早年立誓若得在位六十年当即归政。但其退位后仍旧训政,用乾隆年号,称“太上皇帝”,并镌“太上皇帝之宝”数方,于日常使用。

乾隆也修过太和殿,只是修,不是重建。

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、等级最高的建筑物,建筑规制之高,装饰手法之精,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。

檐角安放10个走兽,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。

故宫600年大展上展出的重修太和殿卸下来的角兽。

只有太和殿才有的角兽——行什。

历史影像:太和殿 20世纪初。

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的殿宇,凡皇帝登基、大婚、册封皇后、上皇太后徽号、命将出征以及万寿、冬至、元旦“三大节”等,皇帝均御太和殿;清初,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“殿试”在这里举办;1789年,乾隆五十四年才改在保和殿,宣布考试结果的“传胪”典礼依然安排在太和殿内。

胪欢荟景图册•万国来朝。

清宫廷画家绘制的《胪欢荟景图册》记录了清乾隆鼎盛时期,乾隆帝为母亲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举办的庆典活动,堪称清宫最大的画册。分景点描绘了乾隆举行朝贺、庆寿、筵席、游乐等活动的场面。

嘉庆御笔太和殿赐宴贴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