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来主义什么意思(如何解决“拿来主义”带来的痛点?)
引言:在我们的职场中,“拿来主义”其实无处不在。
职场中,把你工作总结给我借鉴一下、把你的周计划给我瞧瞧、把你的报销单给我看看,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一种“拿来主义”。
拿来主义的含义
《拿来主义》是鲁迅先生1934年6月4日所作的一篇杂文。
文中阐明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:拿是有选择的拿,为我所用的拿,不卑不亢的拿。正所谓“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”。
中国在发展过程中,外国好的东西、对中国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,这应该是“拿来主义”的真实意思。
这是鲁迅先生,在当时特殊背景下根据我国国情所写的话。那个时代,我们经济、技术、生产力、思想都落后的情况下,鲁迅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一条发展思路。而这个思路,即使放在日益强盛的中国当下,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。
- 拿来主义需要注意的是:不全盘否定,不全盘吸收
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,其实是一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。你有先进的东西,我不会全盘否定你抵触你,也不会全部盲目的照单全收,会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挑选适合自己的东西进行吸收。
鲁迅先生“拿来主义”
最近小张在职场苦不堪言,说最近公司在进行管理制度改革,增加了很多新制度新内容,完全不适应。
比如:每天下午下班前,要开碰头总结会。早晚上班时间之前到公司打卡。每天晚上八点之前,必须把今天的工作内容、发现问题、解决方案等及明天的工作计划发到公司工作群里等等各项内容。
小张就职的公司不大,不到十个人小公司,所以平时管理干涉少,各自完成下达的任务就好。所以这样突然新增很多制度,大家很快就受不了了。
首先受不了要崩溃的是业务员小李,小李住在东边,公司在南边,很多客户都在东边和北边。以前,提前给主管说一下,要去拜访北边的或者东边的客户就好了,直接从家出发就好了。
现在不行,必须要先到公司统一打卡,然后再折返去拜访客户。打完卡,拜访时间就压后了,每天能拜访的客户就减少了,效率低下。更痛苦的是,明明下午拜访的客户就在东边,自己家附近,拜访完了还得回公司打卡,然后才能下班,正好赶上下班高峰期。
工作汇报也是一个问题,明明公司只有几个人,一个星期的任务一次就下达了,而且每天工作变化不大,而工作汇报就变成了复制粘贴,改几个字而已,完全沦为形式。老板还说大家写工作汇报不认真,每天要认真的写。
每天下班前的会议,更是鸡肋,就那么点事情。想开吧,每天重复说都不知道说什么了,不开吧,老板不满意,搞的大家都很心累。
老板的新改革,虽有不满,但是也只能先执行啊,只是苦了大伙员工了。
后来才听说,老板是根据他朋友的公司管理制度来对我们公司进行的改革。一打听惊呆了,老板朋友的公司,有一百多号员工,而且行业也不同。
这是“拿来主义”里典型的的全盘吸收案例,老板不根据自身公司的员工数量、工作内容以及企业性质等综合状况进行分析,盲目的把另一个公司整套的管理制度直接拿过来就用,在本公司就造成了水土不服的现象。
拿来主义的必要性,第一阶段:吸收模仿阶段
拿来主义在我们的发展初期,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过程阶段。这个过程的必要性,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:企业和个人。
- 拿来主义对企业的必要性
中国是世界工厂,是制造业大国,各种相关配套齐全,产业链多,制造业整体实力非常强。据报道,虽然我国已掌握了不少行业的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,但是这些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%,比国际公认发达国家的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30%要高。
大企业尚且如此,而对于发展初期的小企业来说,没人才、没技术、缺资源、少资金,只有靠“拿来主义”进行优势复制,转化为自己的产品。这是众多企业生存面临的第一道槛,大多数只能通过借鉴和复制,完成企业发展的第一步。
比如一个小型家具生产厂家的企业发展初期,没有市场调研人员、没有设计师。但是他们能通过“拿来主义”,把市面上设计漂亮的,销量好的产品,“依样画葫芦”通过自己的工厂进行加工,然后销售到市场。
- 拿来主义对个人的必要性
对于我们个人来说,我们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,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还很差。
我们可以自己进行摸索,但是如同盲人摸象一般,了解的不够全面,碎片化的学习导致实际进步的效果不理想。
这个初级阶段,我们就要通过“拿来主义”不断的去学习同事前辈们的做法,他们怎么学习,怎么总结,怎么思考。我们先复制他们的思路,然后再跟着他们学习技能技巧。
比如我们是一个建筑设计师,我们首先就要学习同事怎么布局、怎么构思、怎么画图、怎么做设计说明等等,其次是学习他们的思路及国内外优秀作品的学习。
拿来主义带来的痛点,第二阶段:遭遇瓶颈困惑阶段
通过上面的“拿来主义”的必要性,我们已经知道“拿来主义”不管在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初期,都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。但是,如果我们一直过度依赖“拿来主义”,又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。
- 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痛点
当“拿来主义”发展到一定阶段,每个小厂都在“拿来主义”。这样发展的结果是,一个优秀的设计产品,刚推出上市就引得无数模仿复制。导致拥有优秀设计能力的厂家,他们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。
然后,这些拥有优秀设计能力的厂家徘徊在各种侵权官司之中,同时减少设计的投入,优秀设计作品开始减少,而其他小厂又因为没有好的产品可以复制,自身也没有设计能力,只能复制其他普通产品,销售量大大降低,有的甚至濒临破产。
过度的依赖“拿来主义”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不健康的恶性循环状态,行业发展停滞不前,企业也找不到方向,对未来充满了困惑。
- 给个人职场发展带来的痛点
我们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,通过“拿来主义”我们已经快速掌握了建筑设计所需要的,基本设计原理、设计规范、必备技能等等知识。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继续靠着“拿来主义”的复制粘贴加修改,我们在设计理念上就很难有突破,沦为一个平庸的设计师。
在设计界,一直流行一种说法“天下设计一大抄”。
国内城市抄沿海发达城市的优秀设计,沿海发达城市的抄欧美国家的优秀设计。抄来抄去,到最后所有的设计都是一个模样。
而作为一个想做出优秀作品的设计师,在大环境下也感到非常迷茫。
如此看来,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想发展只靠“拿来主义”显然是不够,而且依赖性会把我们带入困境。
而我们想要走出困境,有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。
解决“拿来主义”带来的痛点,第三阶段:改革创新阶段
- 改革创新方式一:自主可控
在第一阶段,基础性的“拿来主义”给我们带来了红利。而第二阶段,由于过度的依赖“拿来主义”,给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都带来的痛点。瓶颈出现限制了自身的发展,进入一个迷茫的困惑阶段,而第三阶段我们要依靠改革创新来改变这个局面。
企业方面,小工厂可以在“拿来主义”的吸收模仿阶段,多下功夫去摸清楚优秀设计产品的逻辑。然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可以聘请设计师或者和优秀的设计人员合作,自己尝试开发新的设计产品,在摸索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。然后持续创新,重视设计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创新自主的重要性,在高科技领域更为重要,这里我们再提一下科技公司的例子:
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,对比了华为和小米两家科技公司企业旗下的手机产品,图片如下:
华为与小米供应商对比(图片源于网络)
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,华为的主要器件的供应商除了旗下的海思,就是国内供应商为主。而小米10系列主要芯片供应商是美国高通公司为主。
小米在“拿来主义”上拿的更多,而华为已经到了第三阶段的自主可控。
其实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都是一种商业模式,没有哪种更好的说法。
但是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,没有创新自主的保证,表面上风平浪静,暗地里却危机重重,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。
2018年的炒得沸沸扬扬的“中兴事件”,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供应商与中兴进行商业往来,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。中兴通讯在美国的制裁下顿时陷入危机,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正常进行而处于瘫痪状态。经过漫长的三个多月的国家层面、经济层面的博弈,在中兴通讯缴纳了4亿保证金之后,禁令解除。
中兴的问题在过度依赖“拿来主义”,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,不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,只是靠美国供应商进口解决问题。在特殊的背景之下,爆发贸易战,只能是被“卡脖子”。
当然,这个事件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因素,作为普通群众我们不用去深究。
但是在同样背景下受美国制裁的华为就显得比较优秀了。华为在发展的同时,重视自主研发,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部门及国内供应链,危机时刻出动自己研发的芯片和技术,就能避免在关键时刻被美国“卡脖子”陷入危机当中。
高科技产业需要一颗“中国芯”
我们回到上面的建筑设计师。如果一个建筑设计师,只是停留在简单重复的复制、粘贴、调整、修改的话,那只能是充当制图员工作,成为不了一个有自己成功作品的设计师。
因为所有的“拿来主义”都只是一个“形”,而不去理解背后的“意”,只能停留在表面。
在我们面对职业困境的时候,如果总是在表面上寻求解决方法,就如同在饮鸩止渴,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层层扒开迷雾,搞明白内在逻辑,用独立思考的态度去逐本溯源。
逐本溯源的独立思考:
法国科学家昂利·彭加勒在他的著作《科学的价值》中讲:
一切重要的知识进步,都靠独立思考,不受外界意见的影响,在像尊重上帝的意志那样尊重多数人意志的地方,这种独立是不可能存在的。尊重多数人的意志比尊重上帝的意志更为有害。
如果我们要想提高设计水平,首先在我们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(设计前后期工作流程)。然后对待优秀作品,就要开始独立思考、深度分析,由浅入深的研究内在的联系,更加深入的去探究优秀作品背后的“意”。
其次,我们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吸收,提升专业修养,对设计原理、艺术概论、美学等艺术指导课程的进行深度解读,探究艺术内涵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。
个人风格的形成:
在对设计本身进行逐本溯源的独立思考,不断的强化训练之下,领悟会更加深入。在设计原理指导之下,再融入对建筑、对生活、对设计、对艺术、对自然的理解(大师级),最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且有自己风格的优秀作品。
比如,建筑师王澍,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。
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,有“建筑界的诺贝尔奖”之称。
王澍的代表作之一:中国美院象山校区
建筑师王澍有着极具个人风格的设计理念,而这种独特风格让他成为颇受争议的建筑师。
他的设计作品很多,比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、杭州南宋御街、上海世博会滕头馆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。
他对生活对艺术有着独特理解,在他的建筑中所用的“瓦爿墙”都是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,在他的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,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。
因为这种理念,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,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。
中国美院象山校区,废旧材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
总结:“拿来主义”的发展历程
我们来总结一下“拿来主义”的发展所经历的几个历程:
拿来主义的必要性,第一阶段:吸收模仿阶段。
拿来主义带来的痛点,第二阶段:遭遇瓶颈困惑阶段。
解决“拿来主义”带来的痛点,第三阶段:改革创新阶段。
不是所有的企业到最后的结果,都是非要走上改革创新这条道路,因为这个世界的合作生存模式很多。加上参差不齐的企业背景,也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走一体化路线。
我们也不能想所有的个人都踏上创新道路,每个人本身的价值都不一样,定位不一样的,最后要走的路也是不一样。
后记:
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,而不只在于生存 —(希腊) 亚里士多德
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参考的思路,可供在第二阶段感到困扰和走入瓶颈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参考,希望他们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则更为关键,仅此而已。
你现在处于“拿来主义”的哪个阶段呢?对“拿来主义”又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