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生活常识

唐代官员的“皮带”——聊一聊蹀躞带

2024-03-04 06:52:47297人浏览

唐朝蹀躞带是非常出名的,作为唐朝冠服制度中的一员,它一定程度代表了个人身份地位。

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穿衣是非常有讲究的,从穿什么衣服,佩戴什么样的饰品,就可以看出你这个人身份如何。

蹀躞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腰带,在唐朝就是可以辨别官员身份的配饰,三品及三品以上才可使用。

蹀躞带常见于达官显贵身上,最高品阶的蹀躞带是底色为紫的金玉带銙13环。

但是蹀躞不只有玉。

三品以下官员则佩戴犀角銙、金銙、银銙、鍮石銙、铜铁銙等,这些都会跟着身份等级而变化。

蹀躞带其形式源自胡人,最早是胡人为了方便马上骑射创造而出的。但是究其根源历史可以看出早在战国时期,就有雏形出现。赵武灵王的贝带可供参考。

本文将从蹀躞带的形式、发展历史、等级区分等三个方面出发,让大家了解唐代官员的“皮带”——蹀躞带。

01 蹀躞带的形制

唐朝蹀躞带主要由鞓、銙、带扣及䤩尾四个部分组成。

第一,鞓,即革带本身,也就是整个蹀躞带的主体,俗称皮带。

革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,当时不叫革带而是韦带。《墨子》卷上说,“晋文公之臣,皆牂牛之裳,韦以为带。”韦带的形制与蹀躞带的形制并不相同,且直到东汉时期,革带也无等级划定。

到了唐朝之后,在革带的外边包裹上了布帛。没有装饰物的革带,佩戴没有身份限制,上至皇亲贵胄、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佩戴。

第二,銙,是指附在革带上的饰片。

“銙”所用材质主要随着佩戴者身份而变动。“銙”一般用以悬挂物件,造型也是多样,不过普遍以方形、拱圆为主,纹饰也多以瑞兽、花鸟为主题。

带銙本身并非唐代首创,最初的“銙”还只是佩戴悬挂装饰物,到了南北朝后期,受胡人影响,革带上挂的东西发生了改变,以实用为主。这时的人会将随身佩戴的物品系在銙上。

《梦溪笔谈》卷 1:“带衣所垂蹀躞,盖欲佩带弓剑、帉帨、鞶囊、刀砺之类。自后虽去蹀躞,而犹存其环,环所以衔蹀躞,如马之秋根,即今之带銙也。”

第三,带扣,指的是一种环形锁扣装置,有环孔鐍和舌针两部分。

带扣所用材质以银铁铜为主,可在环扣上雕刻纹样,造型大体分为四类:圆环形、长方形、动物形、马蹄形等。

使用时只需将革带插入环形内,用舌针卡住即可。

研究人员根据现今出土的蹀躞带分析得出,蹀躞带环扣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,主要还是以扣舌为基准,分为两种:死扣和活扣。

第四,䤩尾,是指革带尾端装饰物。

䤩尾最早用来保护革带的,后来逐渐演变为了装饰。䤩尾的材质会根据佩戴者身份的品阶有所不同,形如圭状,体态扁长,并钻有小孔,垂于腰侧用铆钉固定。䤩尾的摆放位置也是非常有讲究的,䤩尾朝下是表达臣子对于皇帝的一种臣服。

以上就是唐朝蹀躞带形制的主要介绍。唐朝蹀躞带不只是官员之间等级的象征,在民间也是备受吹捧。

虽然佩戴有着诸多不便,但是也架不住其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层次。由此,也可看出封建王朝阶级等级的固化以及背后的社会风气。

02 蹀躞带的发展历史

中华历史久远而浩瀚,文化体系健全。中华文明传承至今,想要单一讨论一件物品的历史是不明智的,蹀躞带也是一样。

蹀躞带,在唐朝时期是作为冠服制度体系中的一员。其形制最早来源于胡人的钩落带,也就是金镂带。

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上》:“(石)季龙常以女骑一千为卤簿,皆着紫纶巾、熟锦袴、金银镂带,五文织成靴,游于戏马观。”

金镂带,装有金属带扣、镂空牌饰,与蹀躞带相比就是牌饰有所区别。金镂带的牌饰主要起到装饰作用。

而蹀躞带的牌饰也就是“銙”则兼具实际作用,在“銙”的下端连接铰具,挂有小环,用以悬挂蹀躞或者其他物品。

这些还仅仅是蹀躞带的起源和作用,要想准确了解蹀躞带的发展就必须要了解古代腰带的发展状况。

在中国服饰史上,腰带的具体起源已经无法考证,只能从零星记载中得出,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腰带的存在。

《墨子》:“(晋)文公之臣,皆牂牛之裳,韦以为带”。这个时候的“韦带”没有任何装饰,只是普通皮带。

战国赵武灵王率先使用“贝带”,就是用贝壳装饰的腰带。因此,被许多人认为“贝带”是后来带有銙具的革带的鼻祖。

但是,这类带有装饰物的革带并没有身份尊卑的划分,却可作为赏赐下发官员,《中华古今注》:汉中兴,每以端午,赐百僚乌犀腰带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胡风盛行,革带也发展出了带銙革带,金镂带、蹀躞带就在其中。

也是这一时期,銙带有了等级之分,南北朝后期与隋朝时,最高等级的蹀躞带装有13环,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就曾授予13环玉带。

在唐朝,蹀躞带被认为是官员的必备物品,可以算是当时官僚阶级的潮流物品。在唐朝改正之后。

对于环扣也规定只能佩戴九枚,《中华古今注》卷上:“唐革隋政,天子用九环带,百官士庶皆用。”

唐朝在经历贞观之治后,开启盛世王朝,对于自身文化也有了自信,胡风逐渐隐没。

到了唐朝中期,以唐玄宗为分界线,蹀躞带的功能性减弱,官员不再佩戴,流传至民间。

备受百姓喜爱,这时的蹀躞带只做装饰使用。至唐晚期唐文宗执政,重新划定了蹀躞带的相关制度。

宋辽时期,蹀躞带背后所代表的身份象征并不明显,但在蹀躞带的佩戴制度上遵循了唐朝旧制,所以依旧受到达官显贵的热衷。

辽国对于蹀躞带的使用则遵循它最开始的实际作用,文武官员在蹀躞带上悬挂物件,且并不相同。

明朝对于蹀躞带的使用延续了唐朝,但明朝因为材质原因,蹀躞带改称为玉带,并且有着等级划分。

有别于唐宋时期三品以上才可佩戴玉带,在明朝只有一品以上官员才可佩戴玉带。女真入关以后建立清朝。

沿用自身民族文化废弃了蹀躞带/玉带在冠服体制中的地位,不再使用。

因此,到了清朝,蹀躞带/玉带的形制发生了明显改变,“鞓”由原来的皮革改为了丝绸,类似于“大带”

“大带”无銙,以色分贵贱。在清宫剧中,我们常常看到清朝男子会在腰间悬挂玉佩、荷包等物。

从蹀躞带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,现代所用的皮带其实适合蹀躞带一样的东西。

不过现代功能单一,不具备蹀躞带的多功能性和美观性,更是比不了蹀躞带背后的象征意义。

03 从蹀躞带看唐代官员等级划分

唐朝对于蹀躞带的佩戴有着严格要求,《新唐书》中就有记载,其中对于官员所用銙带有明确规范。

䤩尾垂下表示恭顺臣服的意思,“一品、二品銙以金,六品以上以犀,九品以上以银,庶人以铁。”
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銙带所用配饰跟个人身份的息息相关,后世常用的玉銙带,玉还没有正式用在革带上。

当时最高为金銙带、犀銙带次之,后为银跨带、铁銙带。

到了唐高宗显庆元年,首次提出了玉銙带,也重新划定冠服制度,对于各品级官员的銙带有了明确规定。

上元元年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补充,也是由此确立了銙带在古代官员冠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
唐朝将官员腰带纳入冠服体系中,是传承前朝的做法,认可魏晋及隋朝划定的冠服体系。

在前朝的基础上,加强尊卑等级,上元元年的政令为唐朝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,这一章程延续至了晚唐。

唐文宗受服色混乱的困扰,在该政令的基础上又重新制定了符合实事的制度。

04 总结

唐朝一直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无论它的后期多么让人失望,都取代不了唐朝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。

只有一个足够开明的王朝,才能诞生出延续千年的制度。

虽说蹀躞带只是历史长河中,不足一提的小事,但是它的背后代表着封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,是对当时社会礼制的显性证明。

一定程度上让现代人了解了古代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。

蹀躞带是古代男子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古代人喜欢在追寻美的同时去赋予背后的意义。

通过蹀躞带的配饰,䤩尾的摆放无一不表达着臣子对于帝王的臣服。除此之外,腰带要做私物还作为有情人之间的礼物,传递感情。

可以说,蹀躞带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