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生活常识

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啥(道德来自何方?)

2024-09-11 08:46:02100人浏览


从小到大,我们都在学习道德,也被人教育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。但是,道德是什么?道德真的就是诚义礼智信这些口号吗?这些口号究竟从何而来,本文将细细说来。

我们要先明确一点,道德不是天上掉下来、地下长出来的。这就说明,道德不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,道德是有明确的来源的。

有人才有道德。这句话听上去没毛病,但是如果我们把人缩减为一个人呢?

常言道:君子慎独。

但如果世界上真的就剩你一个人,道德与否就失去意义。

你随便破坏环境,随便杀生,随地大小便,谁会说你不道德?

所以,道德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东西。

道德既然不是一个人的东西,那可不可能是动物的东西呢?

我们学过很多事例,比如羔羊跪乳,雏鸟反哺等。但这些事例还是为了教育人的,归根结底,是人对自然现象的解读。

劳动是人和动物的区分方式,同样的,动物并没有道德可言,道德是用来约束人的,所以劳动可以看作道德的前提。有了劳动,人和动物才能区分开来,才能谈之后的事情。

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,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。劳动讲究分工协作,这就使得相互依赖、相互扶持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当时最自然、最朴实的道德生活状态。正因此,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,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。

回到刚才的问题,我们已经明确道德是人的东西了,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东西,那道德又是怎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呢?

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,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。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,个人利益、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清晰,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,要求规范、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,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。

举个例子,在资本主义国家,个人利益至高无上,所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。有句话叫:我个人的房子,风能进,雨能进,国王不能进。他们会强调个人主义,个人想干嘛就干嘛是个人的自由,集体利益要让位于个人利益,这是他们的道德观。而在社会主义国家,集体利益至高无上,所以公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我们会强调集体主义,个人要服从集体,个人要为集体奉献,这是我们的道德观。

从这一点上来看,我们对国外各种行为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,因为我们的道德要求就和他们不一样。

对于每个人而言,个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。刚才讲的社会关系是客观条件。

正因为你有意识,在社会实践中,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,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相应的地位,也意识到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,所以当产生利益矛盾的时候,你就迫切需要一个调节矛盾的工具,于是道德应运而生。

以上就是道德产生的前提、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。

了解道德的来源是为了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道德的作用,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更加明确。

这样,当我们以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自我时,我们就更有底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