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(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5个方法)
创新思维方法,就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,解放思想、超越陈规,因时制宜、与时俱进,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思维方法。
创业离不开创新,而能否创新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思维。比如我们在找投资商合作时,如何将自己策划的项目在种种项目中脱颖而出?在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投资者的眼球?比拼的便是项目的特色,创业者的开阔思维。
►►►
突破创新思维的定式
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前提,若思维成定式,就会严重阻碍创新。所以创业者要善于克服思维定式,突破思维障碍。
很多时候,我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,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,也就是思维习惯。遇到问题,人们总会自然沿用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。
鸡蛋能立起来吗?有一个叫中谷的日本人就对哥伦布产生了怀疑:难道鸡蛋就真的不能完整地立起来吗?这就是思维求异。他用放大镜反复观察蛋壳表面,终于找到了把鸡蛋完整立起来的方法。许多表示怀疑的人在他的指导下,用很短的时间就把鸡蛋立起来了。今天,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把鸡蛋立在玻璃杯边沿上的表演,就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,也是思维求异的表现。
思维定式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限制,缺乏求异性与发散性,难以打开思路,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结果。所以,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,要警觉头脑中思维定式的影响和束缚,要用发展的眼光怀疑思维定式,肯定它的局限性,要用思维的求异性、发散性压倒思维定式,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、创造性的思维结果。
突破思维定式是指我们在进行创造活动和创新思考时,要有意识地抛开以往思考这些问题时的习惯(思维程序和模式),警惕和排除它对寻求新的设想可能会产生的束缚作用,敢于怀疑、打破条条框框,敢于开拓新思路,努力寻求创新。
►►►
如何打破思维定式
1.肯定——否定——存疑
思维中的“肯定视角”就是当我们思考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,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、好的、有价值的,然后沿着这种视角,寻找这种事物的优点和价值。
思维中的“否定视角”正与此相反,“否定”也可以理解为“反向”,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;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的错误、危害、失败等负面价值。
对于某些事物或者问题,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,那就不应该勉强地“肯定”或者“否定”,不妨放下问题,让头脑冷却一下,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判定。这就是“存疑视角”。
2. 自我——他人——群体
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,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,用我的目的,我的需要,我的态度,我的价值观念、情感偏好、审美情趣等,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。
“他人视角”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应尽力走出“自我”的狭小天地,走出“围城”,从别人的角度站在“城外”,对同一事物进行一番思考,发现创意的苗头。
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,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,从个人的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,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
3.无序——有序——可行
“无序视角”是指我们在进行创意思维的时候,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,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条条框框,包括法则、规律、定理、守则、常识等,进行“混沌型”的无序思考。
“有序视角”的含义是当我们的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的时候,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,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排除偶然性,认识必然性。
创意的生命在于实施,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,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。这就是“可行视角”。
►►►
培养创新思维的5个方法
1.用“求异”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事物
也就是,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,多去有意识地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。不拘泥于常规,不轻信权威,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。
2.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
如果把传统观念、常规经验、权威言论当作金科玉律,常常会阻碍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。因此,面对新的问题或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,不要习惯于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、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,而应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3.用发散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
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,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,任意发散,既无一定方向,也无一定范围。
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、办法及建议,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、出乎意料的见解,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。
4.主动地、有效地运用联想
联想是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,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。我们常说的“由此及彼、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”就是联想中的“经验联想”。
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,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,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,主动、积极、有意识地去思考他们之间联系。
5.学会整合,宏观地去看待
我们很多人擅长的是“就事论事”,或者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,思维往往会被局限在某个片区内。整合就是把对事物各个侧面、部分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一个整体,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。
当然,整合不是把事物各个部分、侧面和属性的认识,随意地、主观地拼凑在一起,也不是机械地相加,而是按它们内在的、必然的、本质的联系把整个事物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。